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情景喜劇剛被從美國引進到中國。十幾年過去了,這一電視喜劇形式已經擁有廣泛的收視群體和穩定的收視率🧛♂️,在中國電視劇領域占據著一席之地🏇🏽🧖🏿♀️。隨著情景喜劇的推廣普及,以英達為代表的情景喜劇創作班底也越來越為大家所熟悉和關註,這些優秀的電視工作者包括編劇梁左、梁歡,編導英壯等等📣,其中不少是從北大走出的畢業生🍭。
在這個群體中間,現任英氏影視公司總經理的王小京便一個代表人物,他和英達、梁左一起被稱為中國情景喜劇的創始人。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小京🧞♂️,去聆聽他的燕園情緣和人生故事👨👧👧。
邂逅燕園——聰明而幸運的遊泳小將
王小京出生在北京市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從事的都是與電視劇相關的藝術工作🚵🏿♂️🪐,父親王扶林是我國第一代電視藝術家🧖,是全球華人公認的經典電視劇《紅樓夢》的總導演✊。盡管出身影視世家🌅,王小京說自己後來的職業選擇和家庭氛圍並不存在必然的關系。他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遵循“放手”原則,“他們基本不會幹涉我們的事情🧚🏼,學習上最多也就是稍微過問一下➙,給了我們非常寬松的成長環境”,王小京回憶起兒時的成長歲月侃侃而談🪱。不過👮🏻,真正的好孩子往往不是被機械嚴厲的管教逼迫出來的。雖然缺少父母的監督,從小生活在廣播學院機關大院的王小京耳濡目染之中樹立了自強上進的觀念,沒有過分的調皮和叛逆🏄🏿,平靜地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
少年時代的王小京是個比較內向的孩子,沉默寡言的他在碧藍澄澈的泳池裏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世界🧑🏻🏫。他愛上了遊泳,並且由於良好的身體素質及水感被選入北京市業余體校接受正規訓練。臨近高考前夕,作為業余體校遊泳隊運動員的王小京不得不開始為自己的前途著想。那時候,除了“上山下鄉”,也只有高考這一條路可走。於是,王小京參加了1979年的全國考高。
“上大學之前我對北大的概念就是來自各種報紙🧚、文件上的一個符號🧑🏿🚒,也知道北大是個底蘊很厚、學問很深👩🏻🍼、在世界範圍影響都很大的名牌大學🧚🏻,不過和我這個四肢發達的運動員沒什麽關系”☝🏼,談起當年進入北大的緣起,王小京坦誠而略帶調侃意味地說🐦🔥。然而🤜🏿,憑借自己的天資和努力,加上冥冥中的緣分使王小京與燕園意外地邂逅了🔛。原本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多苛求🤙🏼🪱,一心想上北京基建工程學院建築系的王小京在1979年的考高中恰好達到了北大當年的投檔線🙍♂️,加上意昂4体育方面的特長而幸運地被北大錄取🧑🏿🌾。與絕大多數接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同學不同,當王小京回憶當年得知被北大錄取時的心情時坦率地說:“以前還真沒這個想法,覺得自己基礎不好怕跟不上👩🏿✈️,挺有壓力”🧑🚒。談及專業的選擇時他幽默地解釋道:“也不知道學什麽好,覺得太偏文了不好,純理科的東西我更不行💠,所以就選了一個不文不理的心理學。”
就這樣🧜,王小京以一名業余體校遊泳運動員的身份幸運地闖入燕園,開始了四年的大學生活。
融入北大——“不一樣的北大造就了不一樣的我”
“北大的校園氣氛真是太好了”👨🏽,王小京回憶起在北大的學習生活不惜連用溢美之詞:“我後來也到其他學校去看過🧖♀️,覺得北大確實不一樣,徹底改變了我之前學建築的想法。就是讓我再做一次選擇,我還會選北大”。雖然由於多年接受體校訓練,文化課基礎相比其他同學稍微差了一點🗓,不過出眾的遊泳特長使他不僅沒有背負任何自卑的思想包袱,反而為他在同學中贏得了很高的人氣👲🏿,成了大家眼中的意昂4体育明星,每次比賽同學們都會到現場為他加油助威🛶🤵🏿♂️。“我也就是數理化差點兒,其他科目尤其是涉及和中學基礎知識聯系不大的新東西⛽️,我一點不比別人差”🤸🏽,王小京滿懷自信地說。王小京還根據自己的體驗,對在北大的那段生活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得出這樣的結論👩🏼💼:“我覺得只要能融在北大這個氛圍裏🥀,學什麽其實不重要”🐘。“在北大的幾年絕不僅僅是學習專業知識,就是那些選修🧓🏼、輔修的課程以及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也都讓我收獲了很多東西,北大的課余活動非常豐富,讓我整個人發生很大變化。”王小京說到母校帶給自己的影響時激動不已。他舉了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自己聽古典音樂的習慣就是在北大萌發而養成的🏌🏽♂️。
王小京以前不懂什麽是古典音樂,就是亂聽,到了北大之後每周都有一次到兩次關於古典音樂的講座,主講的老師是當時中央樂團的一個大提琴演奏家🫶🏼。他講授的方式很特別,給他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他不像一般的演奏家曲子演奏完講幾句話敷衍一下就結束🧦,他是演奏一段然後講解一段💊,和大家共同賞析每一段旋律的藝術美感🙍🏿♀️🦵🏼。就是這位老師帶著正值青春年華的王小京扣響了古典音樂的大門,啟發他真正開始領悟到什麽是古典音樂。更重要的是,他還和幾個同學常常在一起討論古典音樂,交流心得,大家在互相切磋的過程裏無形中提高了欣賞水平,加深了對古典音樂的理解⚙️。王小京感慨地說到,如果自己沒有來到北大,很可能永遠沒有機會了解這些和古典音樂相關的知識,即使偶然接觸到了也不會理解得這樣深刻,當然也就領略不到它帶來的審美享受。
王小京還談到了在北大遊泳隊的經歷對自己的影響也很大。北大遊泳隊當時在北京市乃至全國高校的遊泳隊裏成績都是最好的🖥。而且他幽默地回憶說🧑🏼🦱:“業余體校的時候一幫小學生中學生成天就知道‘傻練’,別的什麽都不知道只是看個成績。可是在北大遊泳隊就不一樣,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了👳🏼♀️,關鍵是在這個集體裏可以接觸到各個院系的同學⛪️🕚。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們遊泳隊夏天在北大遊泳館練,到冬天就坐北大的班車去意昂4体育學院的遊泳館,每周兩三次😆,大家來自不同的院系,在一起交流得特別好,我開始和不同院系的同學接觸交往就是從遊泳隊開始的。” 他還說,即使不在遊泳隊,很多同學也能通過參加學生會🙌🏿、各種組織和文藝團體來和不同院系同學進行接觸和交流,現在想起來這個跨系同學之間的交流過程很重要,自己的視野不知不覺就擴大了,可以帶來很多專業之外的知識和啟發。談到這裏👩🏼🦲🐪,王小京饒有興致地講述起了和同學之間的趣事:“我們同學平時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也喜歡一邊吃飯一邊討論問題,可不要小看這個吃飯的時間,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經常是五六個人用三四個飯盆,大家也不講究都通著吃🧕🏽,邊吃邊聊,特別開心⛺️。在這種完全放松的狀態下人的思維就活躍🦹🏽,年輕人彼此之間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太可貴了,而這些都是課堂和書本上學不到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後來成為王小京事業上重要搭檔的英達和梁左等電視劇行業的重量級人物,他們正是在北大開始相識、相知而成為摯友的🪱。
逐漸融入北大氛圍的王小京滿懷著好奇與期待流連於北大校園的各種講座和演出,多少次在三角地駐足搜索著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資訊,多少次興奮激動地趕赴各種活動的現場,每次都感到不虛此行🌄,總會收獲驚喜🦈🫲。這個來自業余體校的遊泳小將被古老燕園在漫長歲月中積澱而成的濃厚文化氛圍所深深吸引🍰,並且沉醉其中👩🏭,像一只忽然闖入百花園的小蜜蜂🟦,盡情采擷著一顆年輕的心靈在蓬勃成長中所需要的各種營養。
走出象牙塔——從助教、攝像師到製片人的蛻變
快樂的時光轉瞬即逝🪚,北大四年的學習生活很快成為美好的記憶。王小京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擔任心理課助教。無形的壓力使得王小京在助教的崗位上遲遲不能進入狀態🦸🏿♀️,一直希望能有一份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安穩工作的他也開始“不安分”起來👨🏿🍼。
殘酷的現實告訴他,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找到自己感興趣並且擅長的工作。此時,他想到了從小就很感興趣的攝影🤵🏼♀️。為了把攝影和自己的專業能聯系起來,他找到了在中央電視臺工作的幾個朋友🙌🏿🤴🏼,商量著一起拍攝一些與心理學、醫學相關的科普片,後來也慢慢參與了某些節目製作的過程🙏。但是由於不是編導專業科班出身,很多技術性工作比如燈光、攝像、剪輯一類的問題對於王小京來說都是完全陌生的⛸,成為製約他在這一行業繼續發展的瓶頸🛣。
沒有其他選擇🧑🦽,一切只有從頭開始。他開始進入電視臺的各個科室做實習生🐝,在實踐中一點點學習鉆研相關的技術💇🏿♂️。好在從小對攝影的濃厚興趣無形中培養了他對影像的感知能力,對攝像也有些悟性,上手很快。本來王小京打算在掌握了攝像方面的技術後,從事和自己的心理學專業相關的科教節目編導工作,但是當他全身心投入影像的世界之後便被深深吸引住了🏎,他感覺到這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攝影的迷戀使得一年之後的王小京已經可以獨立拍攝一些專題片和記錄片了。隨著技術的熟練和眼界的開闊,他又逐漸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攝像工作↙️,興趣開始轉向可以融入個人創意的電視劇攝製🔈,擔任了一些電視劇的攝像🪻。此時的王小京也許沒有意識到🧑🎨,他實際上正在為事業的轉機悄悄做著準備🧑🏼。
九十年代初,留學美國的北大心理系同學,當年睡上下鋪的好哥們兒英達回國了,帶著從大洋彼岸學到的戲劇理論找到了王小京🈲,聲稱要搞一種在美國火了很多年卻還沒有引進到中國的電視戲劇——情景喜劇🕞。雖然王小京開始並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麽一種“西洋景”,不過出於對好友才識的了解和信任,王小京加入了英達的創作團隊。英達擁有過人的戲劇天賦和導演才華,他懂得“拍什麽”,不過對具體的技術問題不熟悉;而王小京恰好熟悉中國電視劇製作的實際操作過程,知道“怎麽拍”🎤。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王小京從此便與情景喜劇結緣。最初他擔任了英達情景喜劇的開山之作也是至今公認的經典作品《我愛我家》的總攝像,也擔任了實際意義上製片人的工作。合作非常成功,該劇曾經掀起電視劇收視熱潮👩🏻🦼,情景喜劇從此開始為中國觀眾所熟悉。此後一發不可收拾,他們陸續合作拍攝了《起步停車》🧔🏻♂️、《候車大廳》💕、《新七十二家房客》、《心理診所》、《閑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等一系列得到廣大觀眾認可的電視情景喜劇,多次獲得“飛天獎”等重要電視獎項🏌️♂️。“王小京”的名字和“英達”在電視屏幕上往往同時出現,共同扮演著中國情景喜劇創始人的重要角色🙇🏼。
拍攝《我愛我家》一舉成功之後,為了籌集拍攝資金,製作出更加精良的電視作品,王小京與英達💞、英壯等幾個朋友聯合成立了英氏影視公司。而有了公司必然需要管理人員,命運再次把王小京推到了轉換角色的位置上。王小京開始出任英氏影視公司的總經理,工作重心從攝像轉移到了製片和處理公司的日常事務上✪👉🏽。王小京笑稱運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推測出自己的血型屬於A型性格,情緒容易急躁𓀈,其實並不適合幾乎每天都處於紛繁復雜的人事關系中的製片人工作🤵🐇,甚至身體健康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他也不無驕傲地承認,在製片人的位置上自己也找到了相應的滿足感和樂趣🧑🏽🌾。經過近些年的發展,英氏影視公司已經成長為一家比較成熟的影視機構,擁有自己的拍攝基地和完備的製作手段,生產了多部廣受大眾歡迎的影視劇🧑🏿🎓。然而,王小京沒有因此滿足,從未停下求索前進的腳步。1998年,王小京利用到美國探親的機會,赴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公司訪問進修👨🏻💼♚,深入了解了美國成熟的情景喜劇的製作過程,感覺受益匪淺,為進一步提高國內情景喜劇的製作水平以及開拓海外市場積累了寶貴經驗👮🏿。
如今,王小京下一步的事業規劃主要是繼續致力於挖掘好劇本好演員💪🏿,尋找和培養好導演🤝,籌集更多資金☂️,爭取拍攝出質量更高的情景喜劇,以扭轉情景喜劇雖然受到觀眾歡迎卻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的尷尬局面𓀄。他坦言🤞🏼,相比中國電影萎靡不振的情況👩🏿🎓,中國電視劇在民族、親情等文化因素方面有自己的特點👨🏽⚕️,即便和美國發達的電視劇工業競爭也有展示自身優勢的空間🗺。因此,王小京對中國電視行業的發展前景充滿著信心。
寄語母校同學——主動融入👮♂️、厚積薄發
我們請王小京暢所欲言,寄語母校的時候,學長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給還在燕園學習生活的同學們提出了幾點建議💠:
他認為進入北大的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努力融入北大整體的校園環境當中,用心感受北大的文化氛圍🚶,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特別是某些看似與自己的專業關系不大的課余活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他結合自己的感受總結說,其實如果不是將來要搞純粹的理論研究工作🧙🏼♀️,在北大學什麽都一樣,學什麽將來都有用。
王小京認為不用為了畢業後的工作而刻意在上學的時候做具體準備👳🏼♀️,先好好把握在學校的時間,不要過多參與社會實習和兼職,在校園裏通過參與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一樣可以了解社會✌🏽,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
談到對於某些將來也想進入影視行業的同學的忠告,他強調,一是要先積累基本的文化知識🏋🏽,在此基礎上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無論學哪個專業這是基本素質,幹哪行都需要;二是註意培養自己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也就是你做出來的東西到底怎麽樣🍏。要善於觀察、善於學習,要有悟性,能迅速進入狀態。
采訪最後,從王小京意猶未盡的話語裏聽得出他依然沉浸在對母校的感念之中🌧。他總結說對自己一生影響最大的有三件事:北大🙅♂️、遊泳和後來一直做的電視劇。他沒有按照時間順序而是特別把北大放到了第一位♻️,可見母校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他對母校的一片深情。的確,北大在王小京的人生歷程中可以說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一端連著遊泳運動員的蜿蜒小徑,一端又通向成功電視製片人的光明大道👨🏻🔧。正是在學養深厚的古老燕園➕,他完成了破繭化蝶的過程,實現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飛越。回顧他一路走來的人生旅程♗,我們有理由相信👮🏻🏢,王小京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和期待。(文/林靜)
編輯👩❤️💋👩:商偉